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1f47

   日期:2024-10-23     来源:www.grzzer.com    浏览:628    
文章简介: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  (一)教程: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(二)教学需要  (l)知识性知道功的原理。了解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。

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
  
(一)教程: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
(二)教学需要
  (l)知识性知道功的原理。了解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。
  (2)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。
(三)教具
  杠杆和支架、钩码、滑轮、细线、刻度尺(两个)。
(四)教学过程
  1、复习提问
  1.做功的两个必要原因是什么?举例说明。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?
  2.课本章后习题2,由学生板演,其他同学自己演算,最后教师讲评。
  说明:机车牵引力对这列火车做的功也可以说成机车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.08×107焦。又如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重1牛的钩码,通过的距离是1米,则手的拉力对钩码做的功就是W=F·s=G·h=1牛×1米=1焦。这个时候也可表述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焦。
  2、进行新课
  1.引入、提问:用杠杆、滑轮这类简单机械可以省力,是否也能省功呢?
  2.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、2。
  学生自己实验。教师巡回指导。
  (1)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用杠杆(或滑轮)提高重物时能否省功?即手对杠杆(或滑轮)做的功与杠杆(或滑轮)对重物做的功是不是相等。
  (2)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,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。
  图14—4,实验是借助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。图14—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征得出。
  钩码重G=mg。
  (3)测量砝码提高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,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,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地方。当用杠杆(或动滑轮)提高砝码到肯定高度时,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地方,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(米)和手移动的距离s(米)。
  (4)实验中,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视不计,由于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。
  (5)按课文实验1、2,并参照图13—4、图13—5组装实验器材,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,写出实验结论。
  3.总结实验结论
 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。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)上。
  ②实验表明:
  借助杠杆提高砝码,用杠杆所做的功F·s(焦)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·h(焦)相等,即便用杠杆不可以省功。
  借助动滑轮提起砝码,用滑轮做的功F·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·h相等,即便用动滑轮也不可以省功。
 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:“2、功的原理
  1.用机械不可以省功。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。
  2.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。”
  3.提问: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,为何大家还要用机械呢?(课文后“想想议议”)
  需要答出:可以省力,或省距离,或改变动力的方向,用便捷等好处。
  4.例题:课本章后习题5。
  教师板演解说。第一弄清已知条件、物理过程。
  3、布置作业
  1.填写课文章后“学到了什么” 2。
  2.课本习题6。
  3.自学课本“斜面”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